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,校园课堂的秩序正面临一种新型挑战:学生偷偷在课上玩《王者荣耀》,这款风靡全国的手游,凭借其竞技性和社交属性,吸引了大量青少年,甚至让部分学生沉迷到"争分夺秒"在课堂上开黑,这一现象背后,不仅是教育管理的难题,更折射出数字时代下学习与娱乐的边界模糊。
现象:课堂上的"隐形战场"
教师转身写板书时,台下学生迅速低头滑动屏幕;课本竖立成"掩体",手机藏在抽屉里操作英雄;甚至有人戴着蓝牙耳机,小声指挥队友……这些场景在许多中学的课堂上并不罕见,有学生坦言:"一局只要十几分钟,老师不注意就能打完。"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学生因过度投入游戏,导致作业敷衍、成绩下滑,甚至出现"熬夜打游戏,白天补觉"的恶性循环。

原因:为何课堂成了"游戏厅"?
- 游戏的即时反馈机制:与听课需要长期积累不同,游戏能通过击杀、胜利等瞬间奖励刺激多巴胺分泌,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分散的学生。
- 社交压力与从众心理:许多学生因害怕"掉队"而参与游戏,甚至形成"小团体",不玩的人可能被孤立。
- 课堂吸引力不足:部分教师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,未能结合互动性、趣味性设计课程,导致学生寻求更"刺激"的替代品。
影响:不止于成绩下滑
长期在课堂上玩游戏,不仅影响学业,还可能引发更深层问题:
- 注意力碎片化:频繁切换游戏与学习会降低专注力,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思考。
- 师生关系紧张:教师没收手机、批评处罚等行为,可能激化矛盾,甚至引发冲突。
- 价值观扭曲:当"段位"成为同学间的攀比资本,学习的意义容易被边缘化。
对策:疏堵结合,重塑课堂吸引力
- 技术管控:学校可安装信号屏蔽设备,或推广"手机保管袋",上课前统一收纳。
- 课程改革:教师可尝试融入游戏化教学(如知识点闯关、小组竞赛),用学生熟悉的方式传递知识。
- 家校合作:家长需避免简单禁止,而是通过约定游戏时间、培养其他兴趣(如运动、编程)转移注意力。
- 心理引导:通过班会课讨论"沉迷游戏的危害",帮助学生建立自律意识,而非单纯说教。
教育的本质是唤醒
《王者荣耀》本身并非原罪,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平衡娱乐与学习,课堂不应是与游戏对立的"战场",而应是激发求知欲的舞台,只有当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起更有吸引力的成长环境,学生才能真正放下手机里的"虚拟荣耀",在现实中成为自己的"王者"。
(字数:约850字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