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
新华社发布专题通报,点名批评热门卡牌游戏《三国杀》存在的“氪金”乱象、未成年人沉迷及历史观扭曲等问题,引发社会对游戏行业监管的再度聚焦,作为一款运营十余年的国民级IP,《三国杀》此次被官方媒体点名,折射出游戏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。
“氪金”机制遭质疑:玩家权益如何保障?
通报指出,《三国杀》近年推出的武将卡、皮肤等虚拟商品价格高昂,部分稀有道具抽奖概率不透明,导致玩家陷入“充值无底洞”,有玩家反映,一款限定皮肤需花费上千元才能获取,而游戏平衡性却因付费道具逐渐失衡,对此,专家呼吁完善虚拟消费立法,要求企业公开概率并设置消费上限,避免“赌博式”营销。

未成年人防沉迷漏洞:家校责任需联动
尽管《三国杀》标注了“适龄12+”的提示,但新华社调查发现,部分小学生通过家长账号绕过实名认证,连续在线数小时,心理学专家指出,卡牌游戏的策略性易让青少年产生“沉浸错觉”,需强化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,同时加强家校协同教育,避免“一刀切”监管下的形式主义。
历史题材改编争议:娱乐与文化的边界
通报特别提及,《三国杀》中部分武将角色设计偏离史实(如女性角色过度“性感化”),可能误导青少年对三国历史的认知,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认为,历史IP商业化需守住底线,“娱乐化改编不应消解传统文化的严肃性”,对此,游戏方回应将启动内容自查,但如何平衡创意与尊重历史,仍是行业普遍难题。
行业监管升级:规范化发展成趋势
此次通报释放出明确信号:游戏行业“野蛮生长”时代已结束,2023年以来,国家已出台《网络游戏管理办法(草案)》等文件,要求企业压实社会责任,业内人士分析,《三国杀》等老牌游戏需从“流量思维”转向“长期价值”,通过优化玩法、控制付费深度来适应新规。
《三国杀》的案例是游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,在新华社的监督下,如何构建健康的游戏生态,既保障玩家权益,又传承文化正能量,需要企业、监管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,唯有合规与创新并重,才能让游戏真正成为“第九艺术”而非争议焦点。
